400-088-1900
周一至周日 9:00-18:00 联系客服2023-02-09 作者:道生 来源:道生医疗
中医药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开放中国文明宝库的关键。《中医药文化建设十二五规划》指出,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事业的基础和灵魂。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中医药文化如何对接当代多元文化。
中医药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共通共融
中医药的发展是在不断汲取多元化文化形态的基础上,完善自我,走向未来。在当今多元文化共存的时代背景下,如果我们不能走出“圈内文化”,我们就不能与世界文化交谈,这意味着我们无法彰显自我。因此,中医药文化的发展需要具备合理对接多元文化的能力、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认同。
1、实现合理对接
一是确立“和而不同”的文化观。东西方文化是人类共同的文明成就。它们不是排斥和替代的关系,而是互补和互动的关系。多元文化的和谐共生逐渐成为哲人们的共识。二是遵循“为我所用”的原则。现代世界是一个多元文化的世界。中西方文化与中西医科学并存,为中医学中医诊断的发展提供了历史契机。其中,坚守“为我所用”的原则是中医药文化与当代多元文化对接的一大策略。
中医传统文化注入了“现代化”的活力,并以当代人接受的方式得以解释和呈现。要借助当代文化表述系统,它与现代社会理念相通相融。中医药文化需要守正创新,大胆借鉴和引进现代科学技术为我所用。用现代科技丰富中医综合诊断系统,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
2、坚定文化自信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也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宝贵资源。在当今中华文化复兴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互补是发展的大趋势。我们应该保持文化脉络,增强文化信心,迈入发展民族文化的新时代。文化自信心一定要保持在历史的延续和根基之中,通过文化的传承,弘扬中医文化,培养创新人才,发展生命科学。
3、深化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讲究在多元文化对话中求同存异,尊重差异性的同时,追求可被接受的共性之处。中国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是两种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医学,须从二者的概念、类别、思维方式、研究方式、实践目标等方面进行比较,回答中西医对生命和健康的认识和理解,并以共同的价值理念,以科学的方法阐释东西方科学史界、思想界所认同的中医药文化命题,建立现代文化认同。
2023年北京市中医药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总结了2022年的工作,全面部署了2023年北京市中医药重点工作。要求以实现中医药现代化为目标,以深化中医药综合改革为出发点,以回归、扭转、解决问题、拓展四篇文章为路径。
针灸目前面临着国外产业化和去中国化的严峻挑战,近期,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提出,从针灸学科的国际发展和话语权来说,需要积极实施“以我为主”的大科学计划,引领国际针灸学科的学术发展。
中医药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五千的斗争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医学科学。它是世界医药之林的瑰宝,为世界贡献了中医药治疗方案和中医药智慧。中医药院校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是中医药教育、人才和科技汇集的重要节点。如何利用产教融合体制机制打造中医药人才高地?
近期,各地疫情呈局部零星散发状态,防控形势总体向好,平稳进入“乙类乙管”常态化防控阶段。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同心抗疫,中国取得了疫情防治的重大决定性胜利。
中医理疗是利用人工或自然物理因素对人体产生有利反应,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它也是康复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因素通过局部直接作用和对神经和体液的间接作用引起人体反应,调节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等。以下是中医理疗行业的分析。
面对当代多元文化的冲击,中医文化的发展应该具备应对各种挑战的能力。因此,中医药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应该具备三种能力:解释、对话和服务。中医文化需要三种能力来连接多元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