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88-1900
周一至周日 9:00-18:00 联系客服2023-02-08 作者:道生 来源:道生医疗
“十三五”期间以来,中医文化建设面临着难得的机遇,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如何进一步准确把握中医文化的内涵,正确理解中医文化的转型发展,对促进中医文化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那么中医药文化如何转型?
1、坚持原创的思维方式
中医原创的思维方式是通过概念、范畴等方式认识生命和健康,从而形成独特的中医综合诊断系统。具体来说,中医药文化是对人体生命、健康和疾病认知和实践的高度凝练,并在这种思维方式指导下,形成了与之相匹配的生命观、健康观和理论知识体系。
中医要想永葆旺盛的生命力,就一定要坚持原创的思维方式并进行转型。如今,中医不仅要有整体综合的医学特征,还要有天人相应的生态医学观,这些都是医学思考的主要命题。这些命题决定了在中医药文化转型过程中,中医人要有中医魂。尤其是在处理中西医关系时,或者进行中医诊断时,中医一定要坚持自己原创的思维方式。
2、坚守中医学的母体性和主体性
中医药文化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母体,以历史的轨迹走到今天,充分显示了自身的价值。中医药本身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母体”性概念,影响了中医药文化的发展路向。
辨证论治蕴含阴阳消长、对立统一为核心的辩证逻辑思维方法,对中医药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好的的助力作用。中医文化复兴的道路和创新的动力在于回应文化质疑,这不仅体现了对现代医学和思维科学的贡献,也是回归和坚持中医自身理论研究的主体性。
3、转型而不转基因
中医药文化基因是中医学的根。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也是中医药文化创新的宝藏。当代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处在东西方科学文化的碰撞中,需要始终保持原有的基因和特质。
中医药文化转型而不转基因,就是保持“先天性”的初始秩序性,坚持中医自身理论研究的主体性,是追求继承和发扬自身规律的风格。只有坚守中医药文化的根源,才能激活中医学的现代转型。此外,只有坚持主体发展与开放兼容相结合,在多元的文化世界中确立自己的位置,才能走得更加稳健和深远。
2023年北京市中医药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总结了2022年的工作,全面部署了2023年北京市中医药重点工作。要求以实现中医药现代化为目标,以深化中医药综合改革为出发点,以回归、扭转、解决问题、拓展四篇文章为路径。
针灸目前面临着国外产业化和去中国化的严峻挑战,近期,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提出,从针灸学科的国际发展和话语权来说,需要积极实施“以我为主”的大科学计划,引领国际针灸学科的学术发展。
近期,各地疫情呈局部零星散发状态,防控形势总体向好,平稳进入“乙类乙管”常态化防控阶段。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同心抗疫,中国取得了疫情防治的重大决定性胜利。
中医理疗是利用人工或自然物理因素对人体产生有利反应,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它也是康复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因素通过局部直接作用和对神经和体液的间接作用引起人体反应,调节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等。以下是中医理疗行业的分析。
面对当代多元文化的冲击,中医文化的发展应该具备应对各种挑战的能力。因此,中医药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应该具备三种能力:解释、对话和服务。中医文化需要三种能力来连接多元文化。
自古以来,植物中草药主要是野生的。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临床和医疗保健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大量的中草药逐渐从野生向栽培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