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88-1900
周一至周日 9:00-18:00 联系客服2021-03-29 作者:道生 来源:道生医疗
转自中国中医
3月20日,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会议暨建设规划论证会在广东省广州市召开。
该重点实验室是我国首个中医类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广州中医药大学建设,聚焦中医湿证理论源流与内涵、发病机制与规律、早期预警与干预、临床转化与治疗等4个研究方向,围绕中医湿证与主要慢性病防治过程中的科学问题和共性关键技术,开展系统、规范、深入的全链条研究,所形成的理论方法、技术体系等,将有望为促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提供科技支撑。
据介绍,该实验室的建立,与此前已建立的中药类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组成我国日臻完善的中医药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
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于2007年依托广东省中医院启动建设,旨在提升科技创新对广东省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在会议期间接受采访时说:“这次新冠肺炎‘常阳’‘复阳’病例多,情况比非典更复杂,但用中医药治疗‘复阳’较少。可能与中医从湿证入手,针对湿痰用药,没有痰栓沉着也就没有‘复阳’”。
湿证是许多慢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慢性肾病、免疫相关疾病等)的核心证候,具有起病隐匿、缠绵难愈、累及多脏腑器官的特点。特别是在岭南地区,湿邪是引发多种疾病的高发因素。而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以“从湿论治”为指导思想的中医湿证系统性研究,有可能破解重大慢性病防治的系列难题。
“海内外学者对重大慢性病的防治策略,倡导战略前移,重视预防,这与中医‘治未病’理念不谋而合。”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院长陈达灿称,未来,实验室将建设成为中医科研基地,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作出贡献。
道生医疗为“中医湿证实验室”研究工作提供湿证舌图数字化采集工具、岐黄数据AI工作站-“智能看舌”技术及服务,支持实验室开展中医湿证舌图数据AI研究工作。
2023年北京市中医药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总结了2022年的工作,全面部署了2023年北京市中医药重点工作。要求以实现中医药现代化为目标,以深化中医药综合改革为出发点,以回归、扭转、解决问题、拓展四篇文章为路径。
针灸目前面临着国外产业化和去中国化的严峻挑战,近期,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提出,从针灸学科的国际发展和话语权来说,需要积极实施“以我为主”的大科学计划,引领国际针灸学科的学术发展。
近期,各地疫情呈局部零星散发状态,防控形势总体向好,平稳进入“乙类乙管”常态化防控阶段。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同心抗疫,中国取得了疫情防治的重大决定性胜利。
中医理疗是利用人工或自然物理因素对人体产生有利反应,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它也是康复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因素通过局部直接作用和对神经和体液的间接作用引起人体反应,调节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等。以下是中医理疗行业的分析。
面对当代多元文化的冲击,中医文化的发展应该具备应对各种挑战的能力。因此,中医药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应该具备三种能力:解释、对话和服务。中医文化需要三种能力来连接多元文化。
自古以来,植物中草药主要是野生的。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临床和医疗保健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大量的中草药逐渐从野生向栽培转变。